今天,有個電視臺的朋友過來面試,問到跳槽原因他如是說:“受網絡媒體的沖擊,現在電視臺的廣告業務已經縮水了一半,公司內部重組,不得不考慮換行業。”聽到這句話,我心中楞了一下,但也沒有過分吃驚,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種必然。我不禁想到在接下去的兩年里,5G、AI、區塊鏈等新技術即將普及,這種顛覆只會愈演愈烈,傳統營銷渠道將進一步失效,當我們討論產品、運營、宣傳、渠道等問題的時候,我們亟需將傳統營銷思維轉變成互聯網的營銷思維。我們一起來看看傳統營銷思維和互聯網營銷思維的不同之處。
傳統營銷思維
傳統的營銷思維定位思維:“定位+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
通常的做法就是為產品找準定位,取一個好記獨特的名字,設計一條最洗腦廣告語和視頻,買斷當地電視臺黃金時間,重復重復再重復的播放。最終達到的效果就是出上句你就能對下句。不相信來試著做下列填空題: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______
年輕態,_____
孝敬爸媽,_____
正確答案依次是“腦白金”、“健康品”、“腦白金”。如果你能答對兩個,那我要恭喜你,記性不錯;如果你全部答對了,你要捫心自問一下:“高考又不考,背得那么熟干嘛?”如果你一個都回答不上來,那你肯定是10后,來日方長。
史玉柱曾說:“除了生產,最大的支出是廣告,但成本也只有大企業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確實非常厲害,他是怎么做的呢?
為了定位,史玉柱親自去公園找大爺大媽聊天,找到了“老人晚上失眠”“兒女過節給老人送禮”的需求。然后給“褪黑素”取了一個“雍容華貴通俗易懂且好記”的名字——腦白金,假設廣告上尬舞的兩個老人唱的是“今年過節不收禮,不收禮呀,不收禮!收禮只收——褪黑素”,你會不會覺得這廣告是瘋了;
小規模試錯,在營銷策略和廣告投放上,先會選三四線小城市做一輪測試,看效果后再規模投放。經過測試,他們發現媒體里性價比最高的是當地報紙,于是在攻城掠地過程中報紙軟文成了必備武器。在電視廣告上,最開始是尬舞的兩個老人是真人,在廣告播出后遭到當地市民的投訴,于是換成了卡通人物;
超一流的軟文能力,當時克隆羊很火,于是軟文先偽裝成一篇科普專欄,給你科普克隆羊攻破你的第一層心理防線。然后再科普褪黑素是如何改變睡眠的,最后引出“腦白金”是如何感動美利堅的。如果你經常失眠,那么牛逼的東西你想不想用?
在渠道分銷的管理上,每箱腦白金都配套當地的廣告費。如果廣告打不掉,就變成總部的利潤。說白了就是告訴當地經銷商要力盡所能的打廣告,打到打不動為止。
在營銷上,史玉柱無疑是“定位+4P”的實踐大師。雖然廣告有“惡俗”之嫌疑,但腦白金還是有一定作用。但一些后起之秀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例如,最近很火“xx藥(du)酒(yao)”。它不僅有把醫生變成精神病的“硬本領”,還有給老人洗腦的超強“軟實力”。大家都懂“是藥三分毒”,但面對這瓶混合了幾十種中藥的液體,“每天喝兩口,健康又長壽”,你信嗎?數據顯示,這藥酒因為虛假宣傳2600多次違規,被暫停銷售數十次,但卻屢禁不止。2017年xx藥酒替代寶潔成為廣告額投放最高的企業,光2016年投放就有150億之多,2017年,預計全年銷售1800萬瓶,繳納稅金達到2.8億元。可以想象動了這個藥酒等于動了多少人的蛋糕。
在保健品領域,似乎廣告扮演著比產品更重要的角色,只要力盡所能的夸張就好,對于產品的底線就是只要吃不死人就行。“恪守道德底線,不賣人血饅頭”這是每一個營銷人和企業家都要遵守的原則。營銷經典理論依舊還有其價值,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有新的玩法。
互聯網營銷思維
互聯網營銷思維是以爆品為核心的迭代思維:“爆品+新4C(場景、社群、內容、人與人連接)+迭代”
講到互聯網營銷不得不提小米,初期小米零預算做廣告,而到現在已經估值10億美金。雷布斯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小米在創業之初并沒有做手機,而是做安卓第三方的刷機ROOM系統。這是極小部分手機發燒友才玩的東西。小米團隊先在手機刷機論壇上先找到一百個鐵桿粉絲,然后與這群粉絲深度互動。過程中把MIUI做到極致(極致設計、極致體驗)。從而使米粉從100個變成了1萬個10萬個100萬個。后面,小米順勢推出了小米手機,又一次做到了極致:同配置手機其他品牌要三四千的配置,而小米只要1999元。這令人尖叫的價格,讓用戶粉絲們想搶都搶不到,每月的一輪輪的手機預定活動也賺足了眼球。小米這種營銷模式,也被人吐槽為賣期貨或者饑餓營銷。理由是,雖然在產品發布的時候性價比極高,但是市場能夠預定到的量卻很少,而后期大批量出貨的時候,硬件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這個價格已經并沒有太大優勢。打個比方,現價8799元的iPhone X 只要5799元就可以預約購買,但3年后可以拿到貨。但是稀缺性洽洽造成了產品的傳播性,不可否認雷軍是互聯網營銷的天才,雷軍深入深入研究手機成本周期后得到的策略。
雷軍在打法上面總結就以下三點:
極致單品:從MIUI到小米手機再到全系列產品,每個階段小米都做單品做到極致,每一款單品都有讓人尖叫的點,通過體驗提升逼格、通過價格感動用戶,讓客戶產生口碑傳播的意愿;
社群迭代:前期先找到種子用戶,培養參與感,讓種子用戶參與到產品的研過程中,根據社群的反饋進行快速迭代,不斷積累產品勢能。在粉絲的需求不斷被滿足和超越過程中,促成口碑傳播;
口碑傳播:有了1、2的基礎,通過事件營銷、網絡渠道,持續與粉絲互動,讓用戶來參與營銷過程中,例如,一個米粉在小米手機預售階段沒有搶到,那么他會讓親戚朋友幫忙搶,無形之中介紹了產品也擴散了用戶。用戶購買到產品后由于興奮和喜悅,也會在朋友圈進行分享和擴散。但要注意的是口碑傳播一定要做到自愿傳播,利誘下的口碑傳播并不是真正的口碑傳播,頂多算病毒傳播。
互聯網營銷其實最大的一個核心是靠用戶的自發式的傳波。在營銷模式的設計上要盡可能發揮個體的傳播潛能。例如,傳統分銷模式實體店面為基礎的,分有大區代理、省級代理、市級代理等。現在流行的微商模式,代理的成本非常低,根本不需要有店面和庫存,普通人就能夠申請代理。代理人只需要群里和朋友圈賣出去后坐等收錢就好。原來中間商的差價直接返利給代理人和消費者。
互聯網產品及其關注數據,在營銷投放上也是如此。在傳統的媒體投放廣告最大的缺點是投放效果難以及時的評估,而在網絡媒體上可以通過用戶畫像針對你的目標人群進行精準投放,如果直接引流到電商品平臺,你還能夠評估每個投放渠道的效果怎么樣,有多少流失、有多少轉化,再 根據數據來動態的優化自己的營銷策略 。
另外,我們要走出互聯網營銷的誤區:互聯網營銷不完全等于互聯網傳播手段。現在很多現象級網紅產品,通過制造噱頭和饑餓感進行傳播,但是卻忽視了產品本身的問題。記得前幾年火的黃太吉煎餅,善于制造“開奔馳送煎餅外賣”、“外星人講座”、“美女老板娘”等網絡熱炒話題,這話題雖然在微博上廣為傳播,但卻產品本身無關。用戶可能因某篇“美女老板”的網絡熱帖而來,但是體驗過一次產品后就放棄了。因此,營銷是一個體系,脫離產品的傳播,只能叫做博人眼球。
在今天,面對已經是高度競爭的手機行業,小米賣期貨的方式已經失靈了,小米手機的也不是最高性價比的帶名詞,前有華為、三星,后有OPPO、Vivo,歸結到核心問題還是技術夠不夠牛逼。
總結
通過上面“腦白金”“小米”的兩個經典案例,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傳統營銷思維的關心的核心問題并沒有改變,因為時代的變革有了升級。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如果你是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應當積極的擁抱互聯網。下面是對于企業和個人的建議:
傳統企業要做哪些改變的改變?
電商部門、新媒體部門已經是成為傳統企業的必備部門;
廣告投放從傳統媒體遷移到網絡新媒體,并保持與粉絲的互動;
關注數據:宣傳、引流、激活、轉化、留存、傳播,每日評估效果;
成為網紅:讓創始人成為網紅,通過創始人的人格魅力吸引你的粉絲,組建起創始人的社群;讓產品成為網紅,用產品引起粉絲尖叫;
激活個體:市場部對接的不應該只是經銷商而是“意見領袖”,讓利給這些有影響力的個體,讓無數人為你銷售產品;
快速迭代:找到種子用戶,組建社群,讓社群參與到產品研發的過程中來,不斷讓用戶尖叫;
對于個體的思考:
不管你是不是傳統行業的從業者,筆者建議只有一句:“擁抱互聯網,樹立自品牌”。把自己變成企業爭奪的那個對象。從自己領域出發,致敬經典、接受新事物、迭代思維,通過寫作、演講等方式輸出內容,最終形成自己的品牌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