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事件、事情,都可能引發負面輿情。負面輿情怎樣防范?輿情風波發生后,該以哪些辦法來破解?值得談一談。
一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性時時存在,各類事件、事故、事情一旦爆發,輿情也緊隨其后。加之,互聯網迅猛發展、社交新媒體廣泛應用,可謂“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輿情醞釀周期大大縮短,熱點輿情可能瞬間引爆輿論場。
“事故”,通常有人為因素,一般指生產、交通、工作、生活等發生的意外災禍。這樣的“意外”,誰也不希望發生。如果處置不當出了問題,極易觸發輿情,甚至引起軒然大波。當我們細究一些事故的起因時,會發現很多時候是具體的一件件事情沒做到位。
比如,今年7月下旬,某地發生中學體育館坍塌事故,11名師生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令人痛心,引發了多類負面輿情。
“事件”,多指歷史上或社會上不尋常、不普通的大事情。圍繞事件,人們會產生各類看法、觀點、想法,進而聚合形成輿情,非??简灉贤▍f調能力和輿情應對能力。
比如,“某地燒烤店打人”,由于處置不快、應對不當,導致案件升級為事件;“某地狗咬人”,狗主人各種“躲貓貓”,媒體持續跟進卻推進不順,一件小事生生拖成了引發全國網友關注的大事。
常有人說,“最近事情真多”“大大小小,都是事兒”。“事情”,是就普通生活中的活動或社會現象而言的,范疇很廣。不過,因為網絡技術的加持、“蝴蝶效應”的存在,越來越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上了熱搜,“茶杯里的水花也能引發風暴”。
比如,不久前,某國企負責人一段“牽手秀”街拍意外刷屏,個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也給單位抹了黑;再如,前幾年,某航空公司官網刊發了一則“自我表揚”式的宣傳稿《“只要前11排座位的旅客”——為政府執行要務護航》,結果“觸雷”搞出“大事情”。
可見,先有事情,后有輿情。事故、事件、事情,都可能引發輿情。要想處置輿情,先要做好事情。
二
當前,仍有一些地方在“輿情觀”上存在偏差,比如“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防范”。事實上,對于輿情,首先要防在源頭,要“處之有方”更要“防之有效”。
很多輿情早在醞釀之初就有苗頭,在發生之前就有端倪,如果能早早研判、早早發現、早早行動,很多彎路是可以避免的。否則一旦輿情“來襲”,則需要花費數倍力氣“驅邪扶正”。該做好哪些事情,防患于未然?筆者想到三句話。
第一句,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風險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必須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準備,絕不能“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或者“平時不重視,臨時抱佛腳”。輿情應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好完善高效的機制,形成“一盤棋”“一張網”。
第二句,重視“第一道關”,守住“每一道關”。很多一線領域直面民生,工作不當,容易觸碰“燃點”、觸發熱點。風起于青萍之末,各類一線人員特別是公職人員,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審視”。了解不了解輿論傳播規律,能不能真心誠意解決各類矛盾問題,是防范輿情的第一關。
第三句,絕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樹牢“治未病”思維,“別人生病自己吃藥”,別的地方吃的虧,自己不能再吃一次。善于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以前出過的差錯,不能再犯一次。應當把別處出現的問題和以前暴露的問題作為現實教材,建立案例庫,自檢自查、排雷排爆,爭取不重蹈覆轍。
三
我們不希望“出事”,但也不能“怕事”。一旦發生了負面輿情,就不該有任何僥幸心理,任何一種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行為,都是掩耳盜鈴、鴕鳥心態。打起精神、妥善應對,做好該做的事情才是本職擔當。
解決關注背后的關切。撥開迷霧,把“火源”掐滅,才不用頻頻救火。要注重線下處置,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依法依規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回應關切,處置好輿情。
同時,要看到輿情背后的民情,把握真實訴求,既關注事件本身,也綜合考慮輿論環境,分析社會心理、社會情緒,改善問題滋生的“土壤”。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兵貴神速,回應關切及不及時,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應對輿情,要采取雷霆手段,“快刀斬亂麻”。必須搶抓輿論“真空期”“空窗期”,先聲奪人,用最快的速度發出客觀的信息和權威的聲音。不能“半天發不出聲”,更不能給謠言留下時間窗口。
要把握“黃金節點”,1小時快速介入,主動發聲,有效對沖輿情;4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贏得主動權;24小時內召開新聞發布會,努力“一錘定音”,如有必要,應當持續滾動發布權威信息。
有話好好說。信息發布是輿情引導處置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工作成敗。有的基層宣傳部長坦言,突發事件、熱點輿情發生后,如何寫好第一篇信息發布稿、開好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很重要,也很讓人犯難。做好信息發布,一定要“好好說話”。
首先,公開事實是最好的引導。任何欺瞞掩飾的“躲貓貓”式做法都只會讓流言、謠言野蠻生長,“有圖有真相”地坦誠對話、釋疑解惑才是正道。
其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話風體現作風,信息發布要傳遞解渴管用的信息,堅決不說居高臨下的官話、辭藻華麗的空話。像“因為疫情防控工作,錯過女兒18歲成人禮”這樣的自說自話,極易引起反感、不滿,引發次生輿情。
再次,將心比心,共鳴共情。“人心都是肉長的”“真誠才是必殺技”,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基礎上,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才能讓溝通更有效。
不要把“第一次”留給突發事件。“大事瞞不過,小事不用瞞”。對各級干部來說,“在聚光燈下工作”已成為新常態。多培訓、多演練、多實戰,平時多歷歷“風吹雨打”、多捧捧“燙手山芋”、多當當“熱鍋上的螞蟻”,才能在關鍵時刻“擋亂拳”“應萬變”,把事情都做好。如果小事不練手、不積累經驗,把第一次面對鏡頭網絡的發布留給“急難險重”的重大事件,低級出錯、應答不當就難免成為次生輿情的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