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接下來最大的一個日子是?
你第一想到的是中秋節(jié)、七夕節(jié)、春節(jié)、元宵節(jié);
還是雙十一,雙十二,年終大促?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日子的特點是什么?
那你又是通過怎樣的腦回路想到他們的呢?
時間?事件?love?
以上的問題都和一個議題有關系,事件的命名權,它是被少數(shù)人知悉又很珍貴的第一戰(zhàn)場哦。
輿論的命名是輿論的第一戰(zhàn),必須爭奪的第一戰(zhàn)場是輿論的命名權。
因為不同的命名會帶來不同的輿論效果,甚至會影響事件的處理結果。
那命名是有規(guī)律的嗎?一定要往大里去,或者一定要具體到一個小的地方嗎?其實命名權是沒有組織性的。
例如發(fā)生在昆明的導游事件被命名為“云南導游事件”,而同為旅游城市,發(fā)生宰客事件卻被命名為“三亞宰客門”。
所以輿論命名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更改的。
那輿論事件發(fā)生后,一般是如何命名呢?
一、空間命名法
空間命名法顧名思義既是以事件發(fā)生的地點為事件命名,例如“莆田系”醫(yī)院。
圖片來自百度
要點:
如果發(fā)生負面輿情,回避不了空間命名,一個系統(tǒng)最優(yōu)的應對方式,就是爭取把命名限制到更小的子系統(tǒng)中。以更小的子系統(tǒng)命名,就為上一級系統(tǒng)的危機處理贏得了主動權與回旋余地。
如果一個議題是正面的向上的,那么,輿論主語的命名要盡量放大到更大的系統(tǒng)。
好事情命名放大系統(tǒng),壞消息命名縮小系統(tǒng)——這是輿論空間命名法對當事人理性優(yōu)化原則最直接的啟示。
二、時間命名法
時間命名既是以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進行命名。特點是簡單方便傳播。
例如,雙十一,雙十二,618;
時間命名法在傳播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方便把歷史事件帶到當代輿論場。
例如,每當美國人提到9.11,應該會聯(lián)想到這一天曾發(fā)生過什么。
如果想每一年紀念一次,那就用日期命名;如果想隔幾年再被人著重提起,最好用年份命名。
要點:
時間命名法對人類最大的其實就是,如果希望一個事件不要成為被忘卻的幾年,最好用日期命名。如果不準備或不希望這個事件年復一年像鬧鐘一樣提醒人們它的存在,就最好不要用日期命名。
影響最深遠的時間一般都用時間命名,但時間之河冷酷無情,大浪淘沙下,留給歷史反復記憶的輿論事件屈指可數(shù),用時間命名,往往最簡便也最冒險。
三、人物命名法
人物命名法即以輿論當事人命名,如馬加爵事件。
要點:
輿論一般不輕易用人物進行命名。一個人物如果本來就默默無聞,用人物命名是很難傳播的。如果公眾像記住明星明星一樣記住名字的事件,一定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或匪夷所思的怪事。
對于當事人或管理部門來說,如果一個事件以人物命名就要提高警惕,它很可能成為全國性事件。
四、特征命名法
時間、空間、人物命名法是輿論事件命名的三大傳統(tǒng)方法。除此之外,以刻意突出事件的某一個特征,這種方式就是輿論的特征命名法。
此命名法主要突出事件當事人或事件的特征。比如犀利哥。
坊間傳聞,有外號的明星都比較火,大概也是一個道理,只有被公眾密切關注的明星才會被起外號吧。
空間命名的輿論事件最容易成為標志性事件。主要因為空間包羅萬象,容易容納更多議題,更難應對。
事件命名法的輿論事件最容易成為紀念性事件。
人物命名的輿論事件最容易成為故事性事件。
特征命名的輿論事件更容易增加參與性。
輿論場的命名權,往往是輿論戰(zhàn)打響的第一戰(zhàn),爭奪命名權,就成為輿論戰(zhàn)各方斗智斗勇的第一波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