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很多企業品牌經常提到兩個詞:危機公關和公關危機。在介紹五大危機公關原則之前,由于構成詞相同,兩個詞相近的概念容易讓人混淆,危機公關實驗室 就先帶大家了解這兩個詞的具體含義。
公關危機是指企業的形象遭受損失的突發事件,這些事件或負面評論往往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并在未來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而且公關危機往往是大量的不滿和質疑,少數消費者對產品的質疑不能稱之為公關危機。
一般來說,當負面輿論在廣泛傳播時是企業危機的開始,而企業針對危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統稱為危機公關。
有些企業在采取危機公關之后反而招致了更多的負面評論,如17年雙11絕味鴨脖海報引發了一片罵聲之后,其作者還在評論區挑釁,調查結果顯示有75.1%的網友不會再購買。
而出色的危機公關卻能成功化解危機,轉危為安,并得到大眾理解。如海底撈鼠門事件。
但是可悲的是,現實中有80%的企業危機公關處于“最差”階段。沒回應可能危機就過去了,一回應反而招致更大的罵聲。
那么,優秀的企業危機公關應該如何應對?事實上,只要做到了以下整理的這5條原則,就可以轉危為安。
當危機事件發生時,企業不能推卸責任甚至拒絕承擔責任。危機發生后,任何企業都應首先表態承擔危機造成的后果,然后再追究危機發生的原因。
在危機事件之后,企業與公眾的溝通至關重要,一味逃避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反而會招致更大的猜忌。公司需要主動溝通,并以真誠為前提,把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誠懇地與公眾溝通。
公眾對事件反應強烈時,企業必須在24小時之內,甚至三小時之內作出回應。在起初負面輿論廣泛蔓延時,如果官方不及時出面回應,那么后來想要平息輿論就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應對整個危機事件,企業最好專門成立危機公關小組,實時監控和收集全網負面輿論。與此同時,工作的實施要統一,危機公關要有計劃、有安排地進行。處理危機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環環相扣,如果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必會影響到其它環節。
在進行危機公關時,企業最好正式化、理性、有方向地解決問題。形式授權必須具有權威性,在企業就危機事件發表正式聲明時,企業中的任何管理者都不能站在相反的立場,在網上發表言論。